杨琰华:我们开始第一个话题:关于碳排放对于企业会计的挑战。现在,碳排放权已经作为企业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包括现在碳市场的交易也都放开了。马上CCER(国家核实的自愿减排量)又开始放开了。在这种情况下,碳排放对于企业会计来说,到底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从会计的角度又该怎么看待碳排放权这件事呢?请谈教授分享一下。
谈多娇:碳排放权从字面上看,它是一种权力。看似虚无缥缈,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从2011年全国开始碳试点,到去年7月16日开启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入场交易涉及碳排放权的企业就有几千家。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对碳排放权这件事高度重视起来,研究一下如何对待和处理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问题。全国碳市场开启后,我们希望更多企业能够进入市场,活跃这个市场的交易。以前,企业没有碳排放权这个业务,它和企业以前所做的业务完全不一样。到目前为止,在会计核算上感到难办的是,配额是免费分配还是部分免费分配?如果是花钱买的话,这件事就好解决了。花钱买的东西,哪怕没有形状,也可以进行会计核算。可是碳排放权是政府按照企业的生产特点,估计企业未来一年可能会有多少碳排放,然后给企业划拨多少配额,企业要在配置的范围内使用的话,那对企业几乎没有影响,即给企业多少个配额,企业就用多少配额,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如果企业都如此,这个市场就活跃不起来,就不会有企业配额短缺,有企业配额富余。但是,对于市场而言,有余有缺才会有交易。我们希望市场活跃起来,就是鼓励企业把多余出来的配额拿出去卖掉变现,相当于谁减排谁受益。但是,对于会计核算上就出现了一个难题,它不同于以前会计业务。举例来说,如果我和杨老师代表两个同样规模的企业,如果我是减排方,我们两个都是同样规模的发电企业,如果我们都分配到100个配额,那么我和你本来是在100个范围之内排放都是对的,可是我的企业有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我只排放了80个单位,而你这个企业还有一些落后产能,你排放了120个单位,如果市场上只有你和我这两个交易方的话,那你势必要找我买20个单位,你才够还120个单位。杨琰华:这就跟过去的粮票很像,没有粮票就没办法办法买粮。谈多娇:对,就是粮票的概念。到期你去履约的时候要交出120个单位,我只需要交出80个单位,我可以把多余的20个单位卖给你了,我减排有收益,而你减排有成本,你要多花钱,你排了120个单位,事实上只花了20个单位的钱。这样,这个业务就在目前企业所有核算的会计业务中就找不到对标,所以在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下面,或者说叫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里面,我们是找不出来一个对标的处理模式能刚好对应这样的一笔业务。就是政府给我一项资金但后来又要求我偿还,但是还的如果是刚好100个的话,那就对我没影响,可是超排和减排对我都有影响,这个核算在我们目前没有对标。粮票是以前的事情,我都没有经历过粮票的事情,直播间肯定很多听众朋友也没有经历过粮票的事情,是没办法理解的。所以这就是形成了一个从会计核算上面来说非常非常大的一个挑战。杨琰华:在我小的时候是经历过粮票的,只有拿到粮票,按票面分配的配额,你才可以去买等额的米面,如果没有拿到粮票,你是没办法去买的。但是如果别人家有没花完的粮票,我可以从人家手里买,所以这个也是一种配额的交易。而且当时我记得有地方粮票,还有全国粮票,你如果要去出差那你就必须得把地方粮票兑换成全国粮票,你才能在其他城市购粮,还真是非常复杂。也很像这个碳配额,就是您刚才说的,对于会计来说面临的一个挑战。实际上,碳交易已经出现这么久了,国际上是怎么去应对这个问题的?谈多娇:国际上实际是在2003年的时候,出了一个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叫IFRIC 3,当时列了一个处理方法,就把我们刚才那种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碳排放权当做无形资产来进行核算。也就是说但凡我取到100个单位的配额,就有了一笔无形资产,但是这个解释公告试行了6个月就流产了,它其实和我们现在的会计框架是相违背的。从最简单一个逻辑来说,无形资产核算的是长期资产,也就是说我要使用一年以上的资产。可是,碳配额一般来说是一年以内要用于履约的,所以这个资产其实是一年以内是要收回去,这个是最浅层的逻辑。更深层的逻辑是会计处理程序必须形成逻辑闭环,上面的会计处理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会计逻辑闭环。所以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是没有这个准则的。从去年开始,国际上有很大的力度在做ESG方面的探索,从会计上面来做这方面探索。是想把这个碳排放权包含在内的,但是ESG涉及到最多的是信披的问题,而这个碳排放权是会计核算的问题,它直接涉及到是建什么科目的问题。现在ESG的概念框架也不能覆盖我们所说的碳排放权的问题。国际上现在急需这个准则。我们国家的财政部也在积极想办法,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我们希望在中国制定一套会计准则,先在中国试行,行之有效以后为国际会计准则所借鉴,甚至说被采纳。到目前为止,中国所有的会计准则有43个,几乎都是国际的准则出来以后,我们马上进行中国本土化处理。我们现在想在这方面做突破,能不能先制定出一个中国的会计准则,即第44项准则——碳排放权会计准则。如果在我们国家认为行之有效,再看国际上能否采纳。为此,我们国家有两次探索,第一次探索是在2016年的时候出了一个征求意见稿,我们就参与了这个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回复。当时的征求意见稿从会计循环上面来说,也没有形成一个逻辑闭环,就是说从会计方面是违背会计逻辑的。它的处理太过简单了,超级简化了。征求了三年意见以后,在2019年12月16日财政部又出了一个暂行规定,那个时候我刚好借调在财政部,全程经历了这件事。然后出了一个暂行规定,不再是征求意见,当时我国只有试点市场,没有全国统一碳市场,我们湖北也有一个试点。试点市场上面的挂牌企业必须遵循这个暂行规定,但暂行规定比2016年的征求意见稿还简单,既然还简单,证明更没有一个逻辑闭环。只是赶在2019年那个时间,我们必须要出一个东西,所以就出了一个暂行规定。到目前为止,全国的7+1和全国统一碳市场上面的交易企业,如果是严格按照规范来做碳排放权会计准则核算的话,还是按照2019年12月16日的暂行规定来执行的。但是暂行规定仍然存在逻辑闭环问题,在这个暂行规定公布出来的前后我都跟着一个研究团队去了很多企业做调研,了解到很多企业但凡与这有关的业务,都暂时不做,因为这个规定没有形成一个会计逻辑闭环是很麻烦的,他们怕做错了,到时候担责,那么就放那不做。因为如果仅仅是杨老师你操盘的20个单位,那对于你是一个很大的企业来说,这20个单位所涉及到的碳排放权的金额也不是特别大,所以你不做也不影响,或者我直接最简单的做法,计成本费用增加的成本费用。到目前为止,如果说有指南的话,也用的就是那个暂行规定。但是它毕竟不是一个准则,所以,现在不管是国际上,还是在中国,我们是有点急迫的想要碳排放权的会计准则出台,因为这个业务太复杂,挑战太大,但是不核算又不行,全国统一碳市场都出来了,你还没有一个会计核算的准则,你让我们企业发生这个业务怎么办呢?杨琰华:事实上,我们一方面迫切需要这种会计准则,另一方面从国际上还有中国来说,现在都没有真正的会计准则的出台。那这个底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说我们在这种碳排放权的核算上是有一些认知误区或者是盲区吗?会计准则的出台为什么会这么难?谈多娇:就是我刚刚说的这个业务太复杂,这个业务太特殊。而且刚刚杨老师也提到的就是我们对于CCER的认证现在又重新开启了。我们总是试图一个准则能够在框架范围之内适用更广,所以在这个碳排放权会计核算当中,还希望纳入CCER的核算。但CCER更难,比刚才我们说的业务核算起来难度更大了,所以这也是这个准则出台的一个难点,是阻碍这个准则顺利出台非常大的一个障碍。如果把准则当中包含的是CCER,整个的核算那难度会更大,所以它的难主要是在于这个业务太难,这个业务是以前没见到过的,太特殊。二、碳排放权有啥特点——
类货币、类存货、类无形资产、类股票
杨琰华:那咱们这种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底层逻辑到底什么样?谈多娇:这个我想待会儿在后面的问题当中,把整个的核算逻辑说一说,看看现在的听众朋友能不能接受我说的那样一个逻辑框架。如果能够接受的话,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探讨这个问题。杨琰华:好的。那其实我们刚才已经进入到话题二了,就是关于这个认知误区和盲区可不可以再多做一些介绍,就是通常我们对于碳排放权核算上面大家都有哪些认知误区和盲区呢?谈多娇:我刚才说,国家给我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他说你可以排放这么多,其实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有共情,就是我们不把这个事情当作是一个控排企业的事情,我们就当作是我们个人的事情,就是作为一个居民我们现在也有我们的碳足迹,比如说旧衣物的捐赠或者说是回收再用都会给我们一些碳足迹,所以我们相当于节约了碳点,我们就假设是我们个人的,那就是国家给我这个东西,让我今年一年排放100个单位,然后这个东西我们对它有这么多认识的盲区或者误区。第一,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货币资金。因为当我拿到这100个单位的时候,我还没有到履约期,我这100个单位是值钱的,因为现在已经有市场,市场上有价格,我如果缺钱花,我是可以把这100个单位的东西卖给你我,现在先挪一笔钱用,相当于我拿去做抵押后把钱拿来用,所以它有点像支付宝上的钱。所以它像货币资金,它跟钱是一样,那我现在缺你杨老师一百块钱,我给你两个配额吧,因为配额现在全国统一市场差不多五十块钱一个,那我就给你两个配额,然后你接受,那相当于我是把这两个配额当钱使用了,所以它是货币资金。这是一个误区,它有点像货币资金,但它不是,货币资金花出去以后不会让我一定要把它赎回来,再拿去还给国家。第二个是类存货。比如说我刚刚有去一个钢铁企业,钢铁企业里的一吨钢里面,现在是要把碳排放作为成本纳进去的,就像水电费一样,我花了水电费,也花了碳排放权或者用了碳排放的费用,所以最后水电费是打在钢材的成本里面去,那么碳排放也要打在钢材的成本里面去,钢材的成本就是存货。但是这个道理我要推翻它,它只是类似。我们在会计的核算上面所有的存货都是有形的。我们如果把它叫做存货的话,它必须是一个有形的东西,它现在放在我这个地方了。可是它是无形的东西。所以类存货也只是一个观点。第三是类似于无形资产,国际会计准则解释委员会说到的,因为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第四类是类似于我们手头的股票。去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碳市场开启的时候,我是在现场的,当时我就很激动。我说但凡我能够开一个个人帐户,我就买进等涨。这一年下来,到目前为止是涨了一点点,但事实上它回报率没有我们当时想象的那么可观,因为受疫情影响市场没有我们理想的那么活跃。所以很多人就觉得要对待股票一样的心态来对待碳排放权,所以它有点类似于交易性的金融资产,这又是一个会计名词。我买股票的目的就是为了什么时候逢高卖出,低进高出。所以,我如果把这种东西当作我的一个理财工具,它就是一个交易性金融资产了。所以我刚才说了它是有四个类,但是不能把它当这四点来核算,它和他们都有区别。三、碳会计核算的核心在哪里——
新增三个会计科目:
配额资产、配额负债、排放负债
杨琰华:那真是需要创新了。这里您有什么独特的思考呢?您觉得它是什么?谈多娇:我一会儿要分享的一个思路不是我个人的智力成果,我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做了一个总结,然后我希望是能够得出一个会计闭环,帮我投个屏。杨琰华:太期待了,已经等了很久,到了解密的时刻了。

谈多娇:这是我画的一个会计核算的思路,我来根据我标的号来给大家做一个分享,因为我现在不好控屏所以按照我说的一大家就看一,我这个是按顺序来的。这个地方最核心的部分有两个加粗的会计科目,一个叫做排放负债,一个叫做配额负债,在这里面必须要出现两个负债才能够形成一个逻辑闭环,我们先看标号一的那个圆球对应的账户,它是我想说的第一笔业务。当我们从政府取得一笔碳排放权的时候,这个箭头左右两边指的是借贷双方,当我们从政府取得一笔碳排放权的时候,我想说明一点,因为这个碳排放权它是一个配额,我们之所以没把它叫碳排放权资产,也没把它叫碳排放权,我说的这两个碳排放权是在2016年的征求意见稿当中的,碳排放权资产是在2019年的暂行规定当中的。我不想把它叫这个名称,是因为我们未来可能除了碳排放以外,可能还有甲烷的排放,可能还有硫排放,可能还有其他的甚至说不是气体的,可能是废渣,这些都可能用交易的方式,所以我就想把这个容量搞大,我就直接把它叫做配额资产,而不是叫碳排放权资产。谈多娇:我就不想用碳字,因为碳字就把它限制在碳排放了,万一以后二氧化硫的排放也要通过配额处理的话那怎么办呢,所以我就想用一个统一的一个配额资产核算。所以资产类的话我就选择这一个叫配额资产,未来这个地方可以扩容,就不用专门设其他的账户了。杨琰华:太棒了,设计了一个新的类型——配额资产类型。谈多娇:配额资产它不属于存货;不属于无形资产;不属于货币资产;不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它就叫配额资产一个新的门类。当我取得这笔资产的时候那是政府给我分配的,所以我的资产增加我就记在了借方,这个箭头右边所指的就是我的配额资产的增加,同时这个值钱的东西不属于我,我是欠政府的一笔负债,所以我对应的贷方叫配额负债,那这个配额负债同样道理我不叫它碳排放权负债或者碳负债,就是欠政府的一笔负债。假设这是100个单位,配额就给我100个单位我就欠政府100个单位。这是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的一笔负债,这是第一笔业务。我现在跳到第二笔业务,比如说我刚刚去过的一家钢铁企业,也是央企中一个很大的钢铁企业,我在武汉,大家也应该知道是哪家钢铁企业了。然后我们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钢材,那这个钢材以前生产过程当中有材料费、人工费,有其他的一些间接费用,现在还加了一项费用就是它会产生碳排放,炼钢的碳排放多了,所以就会有碳排放。我们仍然看借方成本负债,炼钢的成本就增加了一笔,以前没有这个成本,以前我们看到烟囱往后面只在冒烟的时候,我们都没有觉得冒出的烟对我们来说是项成本,但现在就使我们炼钢成本增加了,所以我排了多少就有多少的成本费用增加。但是大家看一下我排放的碳不能记在配额负债的上面,为什么呢,配额负债已经把今年预计要排的所有碳都记得它的贷方了,这时候再记一笔不就重复进了吗?所以我就又设了一个新的负债类科目叫排放负债。我排多少,我就欠多少。所以我成本增加多少,我的排放负债就有多少。如果我卡在第二步的话,大家看一下我两个加粗的账户贷方都有金额了。排放负债贷方是欠了一笔钱,配额负债发给我的配额的时候欠了一笔钱,那我欠了两笔钱吗?不对。因为当我把我的钢铁的成本费用增加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到这笔钱其实不是我花的,是政府给我的免费配额,所以,我在使用这个免费的配额。因此,看第三个会计分录。借方是配额负债,那么负债的借方表示减少,就表示说这笔钱其实不是我成本费用增加,不是我们企业承担的成本费用,而是政府给我免费的部分,有点难,就这个第三有点难,对不对?谈多娇:第三笔会计分录相当于是把配额负债转移到了排放负债上面去了。谈多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我再重新理一下,一旦我在科目二当中做了排放负债的增加,我就马上在会计分录三当中计配额负债的减少。所以我是把配额负债转移到了排放负债上面。谈多娇:如果说我刚好排放的就是100个单位,下面两个会计丁字形帐户就没有了,①②③就够了。如果国家给我100个单位,我就刚刚使用了100个单位,你们看一下这100个单位其实对于整个会计核算没有影响,就是国家给我的钱我刚好全部还给国家,我刚好用完。杨琰华:比如说刚好给了100个配额负债,然后我在企业开始排放,比如说我排了50个的时候,我就把排放负债这写上50,配额负债里面就减掉了50。谈多娇:①对应的左右两边就是100。②如果你刚才说排放了50,②的双方就是50对50。当我这里面写了50的时候,我马上在③的左右各写50。写完以后我就好解释了。我们看成本费用,成本费用这个会计科目,不管是记制造费用或者说是管理费用,不管是什么,成本费用是个大的科目。借方是50,贷方是50,所以成本费用其实一分钱都没有发生,就相当于是国家出的钱,不是我出的钱。再看配额负债左边是有50右边是有100,那就是有100个负债,我已经还了50个或者我用了50个,所以还剩50个,如果我接着再排放的话,刚才你的二和三同时再写50,那就是刚好用完。
杨琰华:我理解了您这样一举例子就清晰了。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方式。这个时候我假设的是公允价值没有变动,你看我整个流程下来第一个会计分录是我拿了100个单位,假设一个单位是10块钱,我就举简单例子,现在是50块钱左右,我举简单10块钱,我拿了100个单位,但是我这一期下来只排放了80个单位,所以还剩20个,所以负债有20个不用还的。那负债不用还,对政府就没有负债了,所以政府就允许我们这个负债不用还,就是政府给我一笔补助了,这个地方才叫政府补助了。100个单位的配额不能叫补助,这多的20个才是政府补助,就按照政府补助的方式记入其他收益。这样下来,我就有了20个单位的配额是我拿到的其他收益,这就是我说的减排有收益。还有第5笔我没有说到,第五笔业务是我们排放有多少的负债,最后全部用资产去还第5笔业务。你看我第5个大的箭头,它指的是我拿80个单位的配额资产,去还80个单位的排放负债。这个就是减排的一个情况。所以就体现出对我来说,减排是有奖励的,有收益的,让你欠政府的钱不用还了,给你一笔政府补助,叫其他收益。

我们接着讲超排(如上图)。仍然是从①开始看,我拿着100个单位,结果②我是排放了120个单位,因为政府只给我100个单位,我只能抵消100个单位,剩下20个抵消不了。所以成本费用就增加了20个单位超排是有惩罚的,是有成本的。我在履约的时候还120个单位,我手头一共只有100单位。第4笔业务我就得花20个单位的钱去买,这就是刚才说的,这20个单位是你找我买。你只有花钱买了20个单位以后,手头才有120个单位,拿去偿还排放负债,第5笔业务才能够完成。你不要以为说,我只有100个就只还100个,如果逾期不履约的话,是要罚三倍的。所以你20个不在规定时间内还上去的话,你要还60个的。
对减排来说,是有鼓励的,对超排来说,是有代价的。最后就会形成总量控制,因为我和你总量就是200个单位。我们经常会说收碳税,我现在开车你把汽油里面加上碳税的话,你就把汽油抬高价格,那对有钱人来说,我不在乎这个,那么总量控制不了,怎么碳达峰和碳中和永远实现不了的。只要有一个市场,有定价,我出得起这个价我就一直用,因为有些人碳排放是刚性的,总量只有这么多,要么减排,要么让你花钱去买。我现在又不能做到减排,我又不想花钱去买,就形成了你刚才提到这个话题,我们来做一些碳抵销的项目叫CCER。四、关键破局点——
碳抵消核算所认证的CCER项目价值
与它的成本投入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谈多娇:是因为我们到目前为止,所认证的CCER的项目,那些项目的价值和它的成本投入比的话,简直是九牛一毛。比如说我们说的植树造林,植树造林可能花几个亿,最后我们在认证的时候CCER可能价值也就几百万,甚至几十万一两百万,那它们之间完全没办法对等。所以,如果我们要把它作为一个逻辑闭环,我投入多少然后生产出多少东西出来,这个是没办法的。这个是我们的调研了解到的真实情况。CCER到目前为止,如果说单纯的想要它做出来算钱的话,其实是鼓励不了的,那些CCER的项目建设方案对他们来说,难以鼓励他们,他投资太多,产生效益到目前为止是很小的。杨琰华:还有一个说法,植树造林本身林子已经在那儿了,CCER并没有增加成新的。谈多娇:那个认证不了的。植树造林是有规定的,以前是属于沙化地或者是没有林地的,才能申请认证。就是说事实上原来的林子在那儿,它是有碳汇功能的,它是可以吸收碳的,这没办法认证,我们只能说是植树造林,一定是造的林才是可以认证的。如果以前就是森林,不管林子有多大,是认证不了的,不让认证的。谈多娇:不是说我这里有一片绿色森林就可以了。我去湖北一个山区,他们的县长请我去就说,谈老师你们能不能指导我们一下,我们怎么样来进行认证?我说你们这里的山区是多少年来自然形成的山区,不是你在这当政期间做的植树造林,这个是没办法认证的。杨琰华:那其实我们经常理解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就以为说把绿水青山做了CCER这样就可以去变现,原来不是这么回事。谈多娇:他说的绿水青山是你把这一片地方变成了绿水青山。杨琰华:新出来的才行,原来老的不行,不算。然后我要新的植树造林的话,那个投入产出比是完全不能的。谈多娇:完全没办法从成本效益的原则进行核算的,所以你如果用那个来核算的话,那可能激励不了企业。你只能用别的方式,你要把它列在一起,这是我们很大一个难题。就是那个并在我刚才这个核算体系当中是很难的很难的,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是一个难题。五、今后主攻的方向——
如果我们作出一个比较合适的
对企业有鼓励的会计核算体系
虽难度很大,但意义重大
杨琰华:如果像您说的,我新投入一片林子的成本就很高,而我去卖CCER赚回来的钱,远远抵消不了我原来投入的成本的话,那这个事情就没有人干呀。
谈多娇:对呀。这也是我们的任务。如果我们做出了一个比较合适的会计核算体系的话,对企业有鼓励的话,虽难度很大,但意义重大。杨琰华:所以说,怎么样能够从会计核算的体系上来激励大家更多的去植树造林、节能减排,这是一个很重大的事情。谈多娇:说到CCER的话,其实在我的这个体系当中都没有包含。当然它逻辑上面可以形成一个逻辑闭环。它的硬伤是在目前这个阶段,如果用这个体系核算,企业涉及到的碳排放与金额有关的数据不是特别高的话,就为这一个碳排放我们已经新设了三个会计科目,这张幻灯片上有配额资产、配额负债和排放负债,这个是不是代价有点大?谈多娇:任何一个会计科目的设置都是很严肃的事情,结果我就为这一个会计事项来新增三个新的会计科目,而且我认为,如果用这个体系来进行核算的话,我们的普及成本也太高了,就是要对所有的与这个业务有关的人进行普及这样会计核算体系的话,那个代价太大了。谈多娇:目前为止,我认为一种从会计方面来说比较认可的,现在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目前我们按照暂行规定就直接计营业外收支那当然简单了,可是我们现在要碳达峰碳中和,你全部计入营业外收支,根本和营业没有关系的,那碳达峰碳中和永远没办法实现,我们会计怎么样助力双碳目标呢?是助力不了的。所以,现在就是一个难题,我认为如果不考虑我刚才说的弊端的情况,我说的这样一个会计核算循环是可行的,是可以考虑的。后面是涉及到我说公允价值有变动,但是结论不变。所以,我觉得可以不用分享。在这个逻辑中,如果公允价值变动,碳排放权现在有市场,市场价格都在波动,即便有变动的话,也不影响我的结论,所以后面两张幻灯片可以不用分享。杨琰华:还是非常非常有收获的。原来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碳配额的事情,在我看起来,好像觉得这不就是给我了一个配额,然后我花掉了,不够花我就再买点,如果没花完我就把它卖掉,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在会计的记录上原来是这么复杂的,得新设三个科目来解决。而且,这个还是一个迎合一些专家们的思路还都没有落实。谈多娇:没有落实。但是我认为这个思路的基础上有调整或者说是就是这个思路未来作为推行碳会计的核算方法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杨琰华:那如果要纳进去怎么办?还是没有彻底的解决这个难题。谈多娇:但是现在如果说要跟着CCER看的话,应该说是急需碳排放权与交易有关的会计核算企业比CCER的企业更多。CCER现在充其量是把它通过认证以后,通过那个规定的方法学进认证以后,能够认证为CCER再参与交易的话,那就等同于碳排放权,就相当于一个CCER视同一个碳配额,CCER从国际上来说它的价格略低。杨琰华:价格略低,而且好像也不是比如说我缺多少个配额,全都可以用CCER解决,好像还是有一个比例限制的。杨琰华:所以,这个给会计的记账又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对于碳排放权,你还有没有更多的想跟我分享了点?谈多娇:现在中国财政部对于碳排放权会计是非常积极地在探索,肯定是要找一个方案出来,方案的思路要么就是以前的方案不变那就太简单,而且也满足不了我们宏观目标的双碳目标,我们今天的双碳对话,要为了配合双碳目标。我们必须考虑得更周全,在会计逻辑框架之下更复杂的处理。这个处理其实从会计逻辑上来说没毛病,只是稍微复杂了一点,除了复杂没别的毛病。如果说今天直播间听众或者说未来在看这个视频回放的一些听众有一些想法或者有些思路的话,其实我们是可以探讨的,到时候他们可以给你们留言,我们可以探讨看看是否在刚才那个逻辑框架基础上能够再进行一个提高或者是改进。事实上,整个碳排放权的问题就是把以前的外部化的问题进行内部化,以前我在马路上跑的车,然后你在后面吸走我的尾气,就是相当于是我在那儿潇洒,结果你来承担后果。现在就是外部问题要内部化,就是我排放的气体我承担。杨琰华:现在我们来看看直播间的提问,有观众提到无形资产可以是许可权,可以给予一个碳排放执照,可以花钱买这样就变成无形资产。还是刚才我们说到的一个误区,就是无形资产期限的问题咱们并没有解决。谈多娇:还有就是无形资产拿到手上就是自己,没有无形资产说一方面是我的资产另外一方面还是负债的,所以其实从会计本质上面来说还是有区别。杨琰华:是的。所以您今天提的这个方式觉得特别好,配额资产、配额负债,这是一个全新的逻辑,这样的话就先把以前没解决的粮票的问题也一并解决。还有网友问碳排放权的分配量目前是怎么分配发放的呢?谈多娇:这个是有专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认证,参考值包括企业的生产性质、生产规模、产量、产品,这个是很多指标来进行认证的,是由政府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认证的。杨琰华:这里我正好也想补充一下,我们前面有一期是石科院的吴昊主任,他也提到这个碳排放权的分配量其实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比如说他会按照历史的参照法,有的他历史排放高,所以给他分配的高,有的历史排放人家本来就很低,节能减排就做得很好,但是给他的还是参照历史给他就少,那其实对他来说就没有起到鼓励的作用,反而排放高的人获得了更高的资产。谈多娇:我就着你这句话往下面再延展一下,就是说如果这个企业已经知道了受疫情影响,可能明年这个企业要倒闭了,但是按照国家规定,还是可以进行参与核定碳排放权配额,然后就拿到一笔碳排放权,企业就可以把这个碳排放权拿去卖掉,因为知道撑不到明年就卖掉,那这样算不算侵吞国有资产。谈多娇:国家给我发碳排放权是鼓励我生产,然后用来抵消的我拿到手就可以卖掉,现在全国统一碳市场我在上可以交易,所以这也是一个问题的。谈多娇:有的呀,去年的时候就出现第一起碳数据作假案件,就是拿数据欺骗多分配配额。杨琰华:所以这里面的问题还是非常非常多的,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谈多娇:所以不是那么简单,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其实很复杂。杨琰华:很复杂,把外部性的问题放在内部解决这件事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期待大家积极跟我们互动加我们的客服,然后把您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我们也可以反馈给谈老师。